永川区四大举措促进工业绿色转型发展
永川区以推进工业绿色转型发展为突破口,一手抓存量工业的绿色转型,一手抓战新产业的绿色发展,经过近3年的努力,既定的绿色发展各项指标基本完成,构建起富有永川特色的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产业体系。
“十三五”期间,全区产业转型实现新跨越,累计关闭煤炭企业38家,化解产能占全市十分之一,关闭钢铁企业10家,化解产能占全市三分之一,煤炭、钢铁等产业产值占比由31.5%下降到0%。培育发展了智能装备、汽摩及零部件、电子信息、特色轻工和能源及新材料五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全区规上产值的比重达到了82.3%。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达到35.9%,较2015年提升了11.8个百分点。
一是打造现代产业强区。围绕“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高品质生活示范区”一大目标,紧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节点、主城都市区战略支点”两大定位,推动“产、城、景”融合发展三大任务,着力构建“5+2+1”现代产业体系,实施科技创新强基、产业基础提质、智能制造赋能、绿色低碳转型、企业培育提升、区域协同发展、质量品牌提档七大工程,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提高制造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将永川打造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二是积极推进绿色智能化改造。在市经济信息委节能与综合利用处的大力支持下,永川区推荐39家入选市级“绿色工厂”培育名单。培育了2家市级节水型企业、3家市级绿色工厂、5个绿色设计产品,3家区级节水型企业,36家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至18.69m3,较2015年下降18.9%。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0.32tce/万元,较2015年降低44.8%。“机器换人、工艺换智、管理换脑”实施率达60%,建成3个智能工厂、11个数字化车间,红江机械入选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永川智能制造经验被人民日报点赞。
三是项目引领注入绿色发展元素。发挥项目“绿色引擎”作用,为企业绿色发展增添动力。深入推进智能化改造,全面推进具备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功能的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深入开展“机器换人”“生产换线”“管理换脑”行动。加快智能生产设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设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等智能制造装备的普及应用。筑牢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严格产业准入,全面落实国家、市级产业准入相关要求,坚决防范不符合准入条件的产能向永川转移,严控“两高一资”项目建设。全面巩固落后产能退出成果,全力推动各行业各领域能耗、环保、安全、技术达不到标准和生产不合格产品或淘汰类产能依法依规应退尽退,持续助力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依法在“双超双有高耗能”行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鼓励企业实施清洁化改造,从源头削减或避免污染物产生。全面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以实现企业、园区、行业间链接共生、原料互供、资源共享为努力方向,壮大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污泥、飞灰)、煤矸石和粉煤灰生产建材和家居装饰材料等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典型业态规模,支持开展退役动力电池梯级利用和资源再生利用。加强工业用水定额宣贯,鼓励企业开展水平衡测试、用水审计和水效对标,推广高效冷却、洗涤、循环用水、废污水再生利用、高耗水生产工艺替代等节水工艺和技术,进一步提升工业水效。
四是创新举措增添绿色发展动力。加强专业技术机构合作,与重庆市节能技术服务中心、重庆赛宝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等机构合作,召开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产品创建专场辅导会,开展“绿色工厂创建直通车”系列活动,邀请市内专家,深入企业现场诊断,把国内先进理念和技术输送到企业,推动企业积极开展绿色化改造。以绿色信贷为抓手,着力打造绿色信贷政策体系,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力发展绿色信贷,支持企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根据能源统计报表制度,对企业在填报能耗数据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宣贯培训,通过计算产品综合单耗等方式,判断企业的能效水平,并提出相关整改措施。督促能耗较高企业在下一步生产经营中,加强节能管理,完善节能措施,实现降本增效,促进工业经济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